10月以來,以“展示中醫藥魅力 弘揚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多場“潛江市中醫藥健康夜市”熱鬧非凡,火爆出圈,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并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活動期間,醫務人員化身“夜市攤主”,市民們爭先恐后沉浸式體驗各類中醫藥項目:或請醫務人員望聞問切、把脈問診,或體驗古法艾痧、針灸推拿,或邊品嘗本草茶飲、邊觀賞中藥材及中醫藥文創展示,或集章打卡開心兌換中醫藥文化周邊獎品……別開生面的中醫藥文化之旅,為我市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詳見《潛江日報》相關報道)
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凝聚著中華民族與疾病斗爭的智慧結晶,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只有保護好、傳承好、創新抓好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弘揚這個根基與靈魂,才能催生出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讓“中國處方”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要高度重視青少年中醫藥文化傳承教育。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倡導中醫健康理念,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中醫院等部門通力合作,大力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村組、進家庭“六進”活動,有效推動了中醫藥文化在不同群體中生根發芽。要更加積極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教育抓起,精心編寫通俗易懂的中醫藥讀本、講好中醫藥故事,充分利用潛半夏中藥研學基地等平臺開展寓教于樂的研學活動,努力讓青少年了解中醫發展脈絡,感受中醫濟世情懷,從小種下“杏林種子”,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中醫藥文化認知,提升健康素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
要堅持在服務群眾生產生活中傳承中醫藥文化。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是中醫藥事業前進的保障。近年來,市中醫院等部門積極主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態勢,在微信公眾號、網站開設“名醫有約”“醫訊”“健康養生”等多個專題專欄,及時發布專家來潛義診消息,根據不同季節推送重點健康保健知識。同時,還堅持以“冬令進補治未病,中醫中藥保健康”為主題,持續舉辦“膏方養生文化節”,發揮中醫藥膏方在補脾、溫腎、補肺等方面的優勢,助力人民群眾體質改善提升;在“冬病夏治”三伏貼貼敷活動中,為不同年齡層、不同體質的患者量身定制貼敷方案,不僅聚焦傳統中醫貼敷療法,還創新性地融入中醫養生茶飲文化、三伏灸等中醫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普及中醫健康養生知識等,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廣泛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贏得社會贊譽。實踐證明,只有對中醫藥文化內涵進行現代化、大眾化、創新性的闡釋和實踐,才能讓中醫藥文化更好地綻放時代光芒、增強中醫藥文化吸引力,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醫藥的價值和貢獻。
要發展“中醫藥+”產業,開辟中醫藥文化傳承新賽道。中醫藥文化的傳承,需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我市有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資源,已建成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潛半夏中藥研學基地,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建設實現100%全覆蓋,總面積達8300平方米的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已立項批復,定期舉辦的“中醫健康大講堂”持續為醫務人員提升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際應用能力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還擁有潛江非遺“李氏針灸”“中藥炮制技藝”等一批傳統醫藥類代表性傳承人。要積極探索利用好這些金字招牌,打破行業壁壘,推動跨行業融合,大力發展“中醫藥+美食”“中醫藥+旅游”“中醫藥+影視”“中醫藥+養老”等產業,通過創新研學旅體驗、科普講座、戲曲演出、潛半夏文化節等多種活動,力爭開辟獨具本地特色的傳承發展新賽道,不斷豐富提升我市中醫藥文化產品供給水平和文化競爭力、影響力。
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創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動力。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和公眾的持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以更加多元的奮進姿態為推進健康潛江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潘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