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口管理區小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國,依托現代農業和紅色農墾文化,以農文旅融合為理念,打造集休閑觀光、綠色果蔬認領、種植采摘、技術推廣、研學實踐于一體的體驗農業基地,并在“果子熟了”農墾莊園持續承辦多個大型公益和團建活動,有力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近日,他成功躋身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2024年度湖北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入選名單。(8月28日《潛江日報》)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我市各地融合自然美、人文美、鄉土美的“網紅村”“網紅店”“打卡地”不斷涌現,農文旅融合項目帶動的休閑游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地域“煙火氣”點亮了城市“新經濟”。市文旅部門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我市累計接待游客90.6萬人次,較2023年、2019年分別增長22%和260%;實現旅游總收入6.89億元,較2023年、2019年分別增長17%和208%。一大批農文旅融合項目正化作新的“詩和遠方”,逐漸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隨著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也從過去的簡單賣農副產品轉變為現在的賣體驗、賣文化。但也要看到,創新營造更加健康、更具特色的鄉村文旅,需要更多的“朱建國”來帶動、更多的部門來推動,才能擁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要堅持人才為本,激發內生動力。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市農業農村局介紹,今年我省將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計劃分15個專題,免費培訓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800人,相關區鎮街道和部門要選準目標,積極推薦相關能人參加。同時,要進一步強化招引舉措,努力吸引更多涉農文旅項目回歸、人才回鄉,并加強對村干部、致富帶頭人、旅游經營戶、從業人員的培訓,大力培育一批鄉村工匠、旅游能人,提高其參與農文旅項目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堅持文化立魂,打造一批精品。“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發展農文旅項目,絕不是簡單的“開門迎客”,而是要立足資源稟賦,打好“差異牌”“精品牌”。要依托歷史名鎮、文化名村、風情街區等,深入挖掘本地的民俗民風、文化特色,加強與文創團隊、演藝機構合作,將文化遺跡、特色建筑、非遺技藝、特色產業、田園風光等資源“物化”“活化”,謀劃推出更多的“蝦稻之鄉 田園豐收”“節氣研趣 解密蝦稻”“吃蝦賞花”等精品旅游線路,打造更多的“果子熟了”“楚潛村韻”“拖船埠”“生態龍蝦城”等具有辨識度的品牌目的地,才能靠“特色”把游客吸引過來。
要堅持提升服務,讓“流量”變“留量”。要讓農文旅項目持續“火”下去,讓美麗風景變身美麗經濟,能留住游客才是“硬道理”。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除了要持續改善鄉村風貌,不斷完善交通、衛生、食宿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外,還要把鄉村旅游同鄉村治理同步推進,加強監督管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訴機制,謹防坑客宰客、食宿衛生條件差、從業者惡性競爭等現象發生,做到文明待客、誠信經營,才能讓游客在享受舒適游玩環境的同時,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最大力度發揮和實現“文化+旅游”1+1大于2的成效。
觸摸地域歷史,領悟農耕文明,體驗民俗非遺……可以預見,農文旅融合在回應人們對“詩和遠方”追求的同時,越來越呈現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任和使命,只有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提升服務,才能更好地回應游客的期待,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潘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