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人民網刊發消息《湖北潛江:“小田并大田”促增收 科技賦能展“豐”景》,報道了我市竹根灘鎮聚焦糧食安全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實現“小田并大田”規模化連片耕作,加快了農業規模化發展的步伐,探索出一條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的創新之路的經驗做法。
所謂“小田并大田”,就是將農村的細碎耕地逐漸流轉給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這一模式的推行使農村耕地得到集中利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作業效率,促進農田增收,農民致富。
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有責任田,由農戶自己負責耕種和管理的土地,而每家每戶的數畝責任田不是集中連片,大大小小的田塊少則三四塊,多則五六塊,無論是耕地、播種、打藥、施肥,還是作物采收、農產品運輸都不方便。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年輕人紛紛選擇遠離農村,奔向城市發展,留下的土地大多是老年人種植,有的甚至任其荒廢。
田還是那塊田,如何成功把資源變成資產。竹根灘鎮穩妥推進流轉土地,招引經營主體,探索實現“小田并大田”有效方式,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引進大型先進機械進行旋耕播種一體化作業,既有效地解決了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又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
只用十來分鐘,一臺大型播種機就一次性完成了整地、施肥、播種、鋪設貼片式滴灌等工序,輕松播完一畝地。落戶竹根灘鎮的竹興合作社負責人陳鳳平介紹,經過田塊拆零并整,1800多塊田并成了1塊地,有效耕作面積增加了近400畝。“小田并大田”之前,機械化率不到40%。“小田并大田”后,實現了從整地、起壟、播種、施肥、噴藥的全程機械化,主要環節機械化率實現100%。原先秋種人工半機械化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整體播種,耽誤農時,現在全機械化作業一步到位只需要一周時間,同時做到精量播種、定量施肥,提高種子和化肥的利用率,“一年光種子、化肥、農藥就可節約成本近十萬元。”
“小田并大田”,不僅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和作業效率,為糧食生產降本增效提供堅實基礎,促進糧食產量不斷提升,還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資的三贏局面。該鎮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每年可增收6000-26000元。目前,共流轉土地4.96萬畝,超過全鎮耕地面積的60%,每年給該鎮楊林洲、王拐、沙街等村帶來村集體收益約40余萬元。
據了解,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各地要總結“小田并大田”的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田地的細碎化問題。筆者以為,“小田并大田”,猶如一場土地新革命,隨著“小田并大田”的經驗做法在潛江廣泛推行,定能助力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設農業強市目標。(本網特約網評員 陳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