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僅是農民基本的生活來源,還是就業場所與各種生產、生活關系的紐帶,是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征用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常態行為,由此也帶來很多近郊農民失去土地,他們的再就業問題正在逐漸凸顯。
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其失地后的生活穩定,也關系到和諧新農村建設,更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
據潛江新聞網6月27日報道,為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的困境,今年以來,澤口街道網格中心以保民生、促就業為落腳點,采取強化技能培訓、用工服務對接、搭建創業平臺、鼓勵自主創業等措施,積極拓寬就業渠道,不僅為失地農民提供320多個就業崗位,還為很多失地農民實現了創業夢想。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促進失地農民就業創業,是保持就業大局穩定的重要支撐,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不斷探索完善就業服務工作體系,將做好就業創業服務工作作為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重要著力點,多措并舉,精準施策,為失地農民搭建更多就業創業平臺,真正讓失地農民“離土不離鄉、失地不失業”,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打下堅實基礎。
要強化技能培訓。充分利用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平臺,在村民“家門口”舉辦中式烹飪、中式面點、西式面點、育嬰員等專業技術免費培訓,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讓失地農民掌握一技之長;要積極對接市就業局,組織鎮外企業、本地企業、培訓機構舉辦點對點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為失地農民提供各類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要深入企業、群眾開展“雙向調查”,掌握失地農民就業需求,摸清企業用工需求,為失地農民送崗位;要鼓勵失地農民創業,出臺小額貸款優惠政策,支持他們在“家門口”創辦小工廠、小作坊、小店鋪,帶動更多的失地農民就業。
“飯碗”穩不穩,“錢袋子”鼓不鼓,生活有沒有保障,是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只要我們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不斷擴大就業“蓄水池”,為失地農民鋪就更加平坦寬闊的就業創業之路,就一定能夠讓更多失地農民有業可成、有夢可期。(本網特約網評員 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