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新聞網訊(記者 王宇杰)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4月10日、11日,大型現實題材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在北京保利大劇院上演,作為全國知名的小龍蝦之鄉,潛江市大力實施全域鄉村振興計劃,圍繞蝦稻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綜合產值230億元,帶動10萬人致富、2萬人脫貧、3000人回鄉創業。潛江市委書記吳祖云頗有感觸地說:“與其說是河西村的故事的感人至深,不如說是潛江的鄉村振興故事令人振奮。《河西村的故事》之所以走紅,是因為緊扣時代主旋律,契合改革開放4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宏大主題” 。
《河西村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通過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深層挖掘出改革變遷對農村人民生活改變、情感歸屬的種種影響,接近現實生活,把河西村人的幸福指數體現在他們平凡俗常的生活中,把黨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融入村民們家長里短的日子里,把“感恩黨,跟黨走,致富路上擼起袖”的主題立意自然地、不動聲色地融在好聽、好看、好玩的戲劇故事中,并以“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雙關主題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給農村帶來的滄桑巨變,既有時代的烙印,又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家庭貧寒、忠孝難兩全的時代背景造就了荷花嫂錯綜復雜的性格;善良耿直的王老五因情感挫折形成了他口惡心善的脾性;創新、開放的新時代則造就了聰慧大方的趙小荷;踏實肯干、有勇有謀的王大順又因原生家庭影響產生了對感情害羞內斂的性格……
如何用花鼓戲謳歌新時代故事?“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的花鼓戲,新時代花鼓戲要謳歌新時代的鄉村、人民。”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徐中兵介紹,《河西村的故事》從劇本到人物塑造,再到唱腔、編排、加工,歷經8個月。全院上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堅持“出人、出戲、出影響力”目標,將十九大精神融入花鼓戲的藝術生產與創作,力爭把該劇目打造為精品。
該劇把關注點始終聚焦在個體身上,劇中無論是王老五和荷花嫂跨越幾十年的情感糾葛,還是年輕一代人嶄新的愛情觀念,設計都別具一格,令人回味。好故事、好主題、好演員,眾多優秀演員通過深情細膩的表演,傳遞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內心。
該劇沒有直接寫小龍蝦經濟,而是通過人物情感、環境的變化,從側面表達社會人生經濟的變化,不喊口號,不貼標簽,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一步步揭開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進而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來的鄉村巨變。
該劇編劇、國家一級編劇周慧多次深入潛江田間地頭,收集創作素材,當他了解到熊口鎮趙腦村多年來因為“小龍蝦”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便決定以蝦農故事為《河西村的故事》的原型。而在華山水產參觀時,他看到了一位水產女博士的照片,便在腦海中勾勒出了故事中年輕女主角的樣子。
周慧回憶說,河西村的原型趙腦村以前是個水凼子、窮窩子,是出了名的“光棍村”,而今,成為了我國鄉村振興的樣板村,其美麗富饒的新農村新風貌,令人震撼,令人振奮,正是這種變遷振興的歷史進程,激發他為新時代謳歌的創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