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燭龍,又稱火龍,是中國龍舞中的一種,為先秦時期祀神、娛神的祭祀形式,2016年入選湖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潛江燭龍以積玉口鎮借糧湖畔的寶灣村為發源地。寶灣村原名褚家咀,屬于褚氏宗族集中居住區。據地方志書《積玉鄉情》記載,舞燭龍,民間別稱“彩花龍”,源于世襲風俗,影響方圓五十里。按禇氏祖傳譜系最晚可上溯至清末時期。
褚培仁,1962年生于積玉口鎮寶灣村,系潛江燭龍第八代傳人。1978年初中畢業后,褚培仁在父親褚厚繼的影響下,開始學習舞燭龍和扎燭龍技藝。
我幼年時就喜歡文體活動,每逢玩龍燈,就跟著看到結束。大人們的一招一式,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空閑時,還獨自拿著棍棒進行練習,在父親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舞龍的各種表演技巧。
1978年,褚培仁跟隨父親褚厚繼正式開始學習燭龍扎制和表演技藝,在多年的學習實踐中,褚培仁嫻熟掌握了燭龍的扎制技藝,巧用重心向下的原理傳承了先輩舞燭龍而燃燭不倒的技巧,在中國龍舞技藝中獨樹一幟。
潛江燭龍是取竹、木、繩扎成龍骨,內置安放蠟燭的“轉珠環”,外用白紙和彩色紙裝飾龍身。一般為13節。每逢春節,燃燭起舞,龍身透亮,龍晴發光,擊樂伴奏,神圣威嚴。
在多年的實踐中,褚培仁不僅跟父親褚厚繼學習掌握了燭龍的軋制技藝,還嫻熟的掌握了舞燭龍的各種套路技藝,如:龍戲明珠、五龍捧圣、龍風呈祥、麒麟送子、八卦陣等舞燭龍的套路。現已成為潛江燭龍非遺項目承上啟下的傳承核心人物。
祈求龍神退洪禳災,驅逐瘟疫……舞龍從始而終充滿著崇敬與祈福,深受楚地歷史祭禮祭俗的影響。
舞燭龍有很多民間規矩,比如跨村舞龍講究先要拜當地的土地神,還有舞龍串鄉不能漏戶,舞龍結束后要請戲班唱戲,由戲中扮演的真龍天子用御筆親點龍鼻,這叫“謝燈”。龍神崇拜年復一年,經久傳承。
褚培仁自成為潛江燭龍市級傳承人以來,一直堅守著燭龍扎制和舞燭龍這門古老藝術。
褚培仁積極履行傳承義務,是潛江燭龍活態傳承的重要組織者、傳承者和傳播者。
褚培仁現有徒弟5人,組建表演專班1個,燭龍表演人員達60余人,伴奏樂隊10人,將潛江燭龍傳至第十代。每年春節期間組織燭龍表演,在當地影響極大,深受百姓青睞。
褚培仁積極履行傳承義務,配合市非遺保護中心開展項目普查、申報、搶救性記錄保護等非遺工作,支持本項目的調研、資料搜集、信息采集和項目技藝、表演拍攝工作。數次參加各類公益性非遺展演活動和春節元宵、文化遺產日及本市各類藝術節會,以及非遺項目演出傳播活動。
目前,“潛江燭龍”在褚培仁等藝人的堅守下,正在以活態傳承方式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