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潛江非遺6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入選。
我市在此次獲公布的傳承人名單中,傳統舞蹈項目3人,傳統美術項目1人,傳統技藝項目1人,民俗項目1人。
至今,我市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1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5名。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身份的認定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顯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國度及社會各層的認可與承受,傳承人身份的認定會刺激相關感興味的人士參加非遺的傳承活動,具有劃時期意義。近年來,我國對非遺傳承人采取一系列的維護政策,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傳承開展的主體和主要力氣,極大地推進民族文化的繼承與開展進程。
李光生,龍舞(潛江草把龍)
李光生自小熱愛“草把龍”民間藝術,七十年代初開始跟隨玩草把龍藝人潛學技藝;1978年拜張金盤為師傅,學習“潛江草把龍”扎制及舞龍傳統技藝,全面掌握潛江草把龍的扎制流程和系列表演套路。
1981年,李光生開始跟隨師父參加草把龍民間表演儀式及常規性表演活動,1985年開始在龍灣鎮轄區帶徒授藝至今,結對傳承帶徒十余人,所有徒弟都已熟練掌握草把龍表演套路和獨立完成草把龍的扎制技藝。他從八十年代初成長為“潛江草把龍舞”龍頭主要舞者,現為“潛江草把龍”的扎制、表演領頭人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他一直堅持開展習俗性和節令性表演活動,25年來,共帶領師徒開展社會傳播表演活動近百余場,深受百姓喜愛。
李光生積極履行傳承義務,參加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的各類公益性非遺展演活動和春節元宵、本市各類藝術節會,以及非遺項目演出傳播活動;積極配合支持草把龍項目的調研、資料搜集、信息采集和項目技藝、表演拍攝工作;積極開展草把龍進校園活動,為“潛江草把龍”項目的傳承與保護作出了貢獻。
褚培仁,龍舞(潛江燭龍)1977年,褚培仁初中畢業后,年僅16歲就跟隨父親褚厚繼學習潛江燭龍舞龍知識和技巧。從擔任普通的舞龍角色,逐漸擔當舞龍的主要角色,熟練掌握了舞龍指揮(玩珠)、舞龍頭、舞龍尾以及各種舞龍套路和各類技巧。
1981年起,他向父親和老一輩師傅學習扎制燭龍的工藝,三年學成,成為新一代舞龍、扎龍的領頭人。1998年,褚培仁擔任村干部后,為繼承舞龍這門技藝創造了條件。他培養了許多燭龍舞龍傳人。現有褚洪峰、褚龍飛、褚杰業、褚洪浩、褚洪梅等徒弟5人,組建表演專班1個,燭龍表演人員60人,伴奏樂隊10人。每年春節期間組織燭龍表演,同時多次參加了潛江市及積玉口鎮舉辦的各種傳統文化交流活動。
潛江燭龍項目相關活動多次在湖北省電視臺、潛江電視臺、潛江新聞網等新聞媒體報道、播出。2022年春節,褚培仁帶領徒弟開展燭龍培訓和表演,拍攝的燭龍短視頻入選“文化進萬家·非遺過大年”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絡展播。
關業坤,海馬關業坤出生在“海馬”技藝世家,從小便受到熏陶。在讀初中期間就開始接觸木雕、篾匠、繪畫等民間技藝。關業坤的祖父關賢德是當地關氏家族“潛江海馬”的第一代傳人。關業坤祖父關賢德和父親關治香學習“海馬”扎制和表演技藝,熟練掌握了“海馬”的扎制和傳統表演套路技藝,正式成為關氏家族“海馬”技藝的第三代傳人。
在關業坤的帶領下,對“海馬”扎制在選用材料和制作工藝上進行了不斷改進,使“海馬”的造型更加生動逼真,特別是在“馬頭、馬頸、馬身、馬股”的連結上更加科學,方便表演,且具有一種靈動和傳神之感,深受百姓喜愛。
多年以來,關業坤積極履行傳承人義務和責任,堅持傳承帶徒至今未停。現帶有十二位主要結對徒弟,這些徒弟目前都能熟練掌握“海馬”扎制和表演技藝。2018年開始,關業坤將“海馬”表演技藝帶進了校園,為浩口鎮三小和潛江市第一小學培養“海馬”表演的學生達30余人。
關業坤積極參加市非遺中心舉辦的各項非遺活動。在他的帶領下,“潛江海馬”登上了“潛江國際馬拉松”和潛江歷屆元宵文藝表演舞臺,為“潛江海馬”項目的活態傳承做出了不懈努力。
李洋芳,麥稈畫(潛江麥稈畫)李洋芳自幼喜歡畫畫,隨父蘇振興學習家傳麥稈畫技藝,不斷學習,幾十年堅守麥稈畫這門傳統技藝。
2008年,市非遺中心在開展全市非遺保護項目普查中發現了麥稈畫創作者李洋芳,2018年,李洋芳入選潛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麥稈畫》代表性傳承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潛江的麥稈畫一直是家族式傳承,2000年后,除了家族式傳承(傳授給兒子李宇雄、侄女孫柳萍)外,目前為止,李洋芳在社會上收徒弟,學員近千人;傳授校園學生百余人,創作麥稈畫一千八百余幅。
2015年,李洋芳在潛江市龍蝦城成立120平方的麥稈畫工作室,并傳授技藝;2015在潛陽城傳授麥稈畫技藝;2017年在建材大市場成立麥稈畫工作室,銷售作品和傳授技藝;2019年在浩口鎮獅子橋村開設精準扶貧婦女免費培訓麥稈畫基地并榮獲市級非遺傳承工作十佳個人獎;同年李洋芳(麥稈畫項目)榮獲湖北省“楚風巧手創業創新大賽”優秀獎;同年榮獲我市70年來“最美芳華人物”巾幗工匠獎;同年榮獲第三屆全國“中華杯”民俗文化藝術作品邀請賽三等獎。
張宗明,劇裝戲具制作技藝1965年,張宗明隨第四代衣箱人熊宗禮學藝,從學會認戲服戲帽名字,以及戲劇人物角色生旦凈未丑開始,進而學習進行整理、修補、上下服飾配戴,逐漸發展為制作戲服戲帽、戲具等。
1976年,張宗明拜名師唐詩珊為師,學習劇裝戲具技藝三年,主攻圖案設計與繡花技藝,解悟“絲理順,方向正,參色重針,配色鮮”的四句要領。1979年三年學徒藝滿,在龍灣鎮辦起村辦企業龍灣繡花廠,招收50名徒工,傳承劇裝戲具技藝,努力發展生產,從而打開了新的市場。八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產品銷往江漢平原各村鎮劇團。省內外劇團涉及武漢、沙市、宜昌、河南、山東、西安等地。現今已經將劇裝戲具技藝已傳至第六代。2020年,張宗明拜組建龍灣鎮花鼓劇團,任團長至今。
近年來,張宗明多次參加各類省、市非遺及傳統文化交流展示活動,每年在潛江市春節元宵、二月二、三月三廟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精彩亮相。
程崇尚,燈會(潛江燈會)程崇尚出生于江漢平原漢江之濱傳統文化氛圍濃郁的手工業者家庭,在家族先輩的熏陶下,自幼追逐民間技藝的腳步,特別對民俗生活中的燈會活動與花燈制作有著濃厚的情感。
1978年至2022年以來,潛江舉辦過21屆大型花燈會。程崇尚是燈會場場不缺的忠實參與者,他是潛江花燈的主要設計制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燈會的策劃組織者之一。程崇尚熟悉燈會組織規律和布局要領,參與并見證了潛江燈會興盛發展的每一個時期,擔任潛江市花燈研究會副會長。1987年,程崇尚設計制作的潛江花燈在北京美術館展覽,接著外交部、文化部、中國對外展出公司到意大利、塞浦路斯、莫斯科等東西歐國家展出。
程崇尚多次帶隊外出考察學習外地和花燈設計創意、制作的特殊技藝燈會組織經驗。他用心挖掘傳統民間故事,成語,傳統戲劇和潛江特色題材,裝飾以吉祥、喜慶、古樸,典雅的傳統圖案。與傳統竹編、面塑、繡花、剪紙相結合、引入新型裝飾材料,結合聲、光、電,煙霧等技術,讓花燈活起來,近年來又將現代科技3D打印融入花燈制作中,讓古老的花燈擁有新時代的氣息。
在程崇尚的影響下,女兒程麗琴也熱心燈會組織和花燈制作,八九歲時就已經接觸花燈制作,如今已有二十余年。并在父親程崇尚的指導下編撰出版了《尋找燈彩》,《燈彩概論》兩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