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年彈指一揮,十年滄桑巨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潛江各項事業穩步向上、持續向好。即日起,潛江新聞網推出《喜迎二十大 潛江看變化》系列報道,著眼水鄉園林可知可感的新變化、實實在在的新收獲,展現潛江十年之變、十年之進,凝聚起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勇毅前行的強大合力,以更飽滿的熱情、更昂揚的狀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潛江新聞網訊(記者 王富田)說起潛江小龍蝦不禁擦了一把口水。不知從何時起,紅通通、火辣辣的小龍蝦早已橫掃餐飲界,成為了風靡全中國的美食,也發展成為一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市場新寵”。
今年6月,在第十三屆湖北(潛江)龍蝦節暨第六屆蝦-稻產業博覽會上發布了一組數字:2022年,“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為288.9億元,連續4年登頂行業榜首;流向全國的優質小龍蝦,每4只中就有1只來自湖北潛江。
小龍蝦作為潛江這座城市最閃亮的名片,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這21年里,潛江小龍蝦到底經歷了什么?它是如何實現從“外來物種”到“市場新寵”華麗蛻變的?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于美國東南部,上世紀30年代從日本引入中國浙江等沿海地區,憑借其良好的適應和繁衍能力逐漸擴散至全國。
“當時農民種地不賺錢,出現了很多拋荒地。”牛灣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主權告訴記者,積玉口鎮寶灣村大多都是低湖田,種植糧食效益不高,于是很多村民都棄田務工去了。2000年的時候,小龍蝦開始逐漸被人們所食用,劉主權就想著能不能把拋荒田利用起來,在稻田里面養殖小龍蝦。誰都沒有想到,被人嫌棄的拋荒田,竟然成了小龍蝦的樂園。
2001年,劉主權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作為“蝦稻連作”發源地,也率先品嘗到了種稻養蝦帶來的紅利。
寶灣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文節說:“現在我們村的蝦稻田差不多有2000畝,基本上家家都在養殖小龍蝦。”
2010年,隨著不斷探索和潛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潛江又創新出了“蝦稻共作”模式,由原先“一蝦一稻”增加成為“兩蝦一稻”。采用這一模式,小龍蝦產量增了3倍,每畝可增收2000多元,小龍蝦養殖也由此在潛江得到發展壯大。
曾經被人詬病的“害蟲”小龍蝦,現如今變成了“香餑餑”。據悉,2022年,全市“蝦稻共作”面積已達85萬畝,其中高標準萬畝基地13個、千畝基地70個,引進小龍蝦精深加工企業37家,從業人數超20萬人。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發布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名單,潛江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榜上有名。
每天早上7點,位于熊口鎮的華山小龍蝦產業科技園已是一番熱鬧繁忙景象,工人們正熟練的把鮮活的小龍蝦分揀至熟食加工車間進行深加工處理。
華山小龍蝦產業科技園是由華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湖北省首批18個省級優勢特色產業園之一,目前已形成從繁育、養殖、食品加工到甲殼素生產的小龍蝦產業鏈。
2013年,熊口鎮將趙腦村1.2萬畝低湖田流轉給華山公司,按每40畝一個“蝦稻共作”養殖單元開展標準化集中連片改造。
華山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介紹,“我們將低湖田改造成為‘蝦稻共作’基地后,再交由農戶承包經營,生產的稻米和小龍蝦由公司保底收購,直接運往華山小龍蝦產業科技園加工出售,形成產供銷無縫對接,實現農民增收、集體增利、企業增效的閉環模式,承包戶年均收入突破10萬元。”
每到夏季,小龍蝦就掀起一股紅色風暴,各地游客接踵而至,一些小龍蝦主題餐館幾乎天天爆滿、一桌難求。為了滿足各地“蝦客”的個性化需求,潛江不少餐飲店都開始新的探索。
潛江市烹飪協會秘書長吳潛漢說,相較往年,今年的小龍蝦除了主打潛江特色的油燜大蝦、蒜蓉蝦、蒸蝦、鹵蝦外,還增加了泡蝦、蛋黃焗蝦球、特色烤蝦球、藤椒大蝦、螺獅粉大蝦等新穎豐富的菜品。
目前,潛江已培育出蝦皇、小李子、味道工廠等一批龍蝦餐飲名店,在全國開設潛江龍蝦主題餐廳3000余家,創新推出油燜大蝦、蒜蓉蝦、清蒸蝦、鹵蝦等128道精品菜肴,其中中國名菜3道、湖北名菜10道,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稱號。
伴隨著潛江龍蝦的日漸火爆,潛江加快農旅融合,連續13年舉辦龍蝦節,開發出小龍蝦美食之旅、玩樂之旅、游學之旅等主題線路,努力讓“食客”變成游客。據統計,每年潛江接待“蝦客”近300萬人。
如今,潛江已構建覆蓋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網,年銷售小龍蝦可突破30萬噸,銷售額可達150億元;與全國82個地區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近40個縣市、100多家市場主體開展品牌運營合作;先后開展潛江龍蝦走進深圳、寧波、陜西、香港等活動。小龍蝦年加工能力達50萬噸;蝦-稻產業綜合產值突破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