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新聞網訊 新華網武漢7月14日電 (記者劉晶瑤、黎藜)他雙眼緊閉,陷入半昏迷狀態,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只有來自身上各個部位不斷襲來的疼痛。
他就是“韌書記”嚴大平,湖北省安陸市王義貞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
他堅定地帶領全村修水庫、改河道、脫貧致富,村里落后的面貌改變了,他卻病倒了。2010年7月,嚴大平被確診垂體瘤和食道癌。
不做守攤干部
三合村里,有李家河、萬家河和王家河三河貫穿,水患頻發,村民感嘆,當地是“落雨水袋子”。2002年擔任村支書后,嚴大平開始考慮治水的問題。
村東頭,王家河傍崖流過,河床狹窄,常常決堤毀田斷路。“必須把崖削掉,將河道改造。”嚴大平提出了他的想法,但這一裁彎取直工程難度大,曾有部分村民擔心難以完成。“我就不信,我們村八百多號人干不成這件事!”
2005年,工程上馬了。嚴大平和村民在工地上與時間賽跑,爭取雨季來臨前完工。有一次,推土機掉進河中的淤泥里,不斷下陷,嚴大平跳到冰冷的河里,和村民一道肩扛、繩拉,把推土機頂上坡……
4個月后,大功告成。王家河下游原本是沙灘和荒地,河道整治后,這里被改造成了80畝稻田。
水患治住了,水利需跟上。過去,村里一旦天晴無雨,“三崗四坡九沖十八坳”的復雜地形導致河流的水引不到田里,灌溉成了大問題。嚴大平與村里干部多次上山下山,踏勘地形,考慮建水庫,建泵站,修主干渠……
從2005年至今,三合村自力更生修建了后沖、大堰攏、龍王沖、黃土沖四座水庫,全部是通過向村民“招標”建立的,沒花村民一分錢,建起了護衛三合村的堅實屏障。另外,水庫雖由“民資”修建,但在旱季承擔起灌溉下游幾百畝農田的責任,使灌溉成本大大降低。
一定要把三合村建設好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嚴大平上任后立即把興修公路的計劃擺上日程。他掛帥“修路大軍”,一邊鋪路,一邊四處奔波尋求資金。他和村里一名干部曾兩赴廣東尋求贊助,其中一次,他們想找的老板去了外地,為了給村里省錢,他們在工棚里住了四天。老板回來看到后深受感動,二話不說,拿出5萬元放到嚴大平手里。
2009年,7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好了,從村東頭三里崗連通至西邊的白果樹灣。沿著這條“致富之路”,三合村的中心村莊慢慢成形了。在三里崗平坦的水泥路兩旁矗立著一棟棟兩三層的樓房。目前,全村232戶中已有52戶散居村民集中搬遷至沿路區域。
記者走進三合村的那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隨處可見綠油油的稻田,遠處的山坡隱約可見成片的栗子樹、濕地松。村里的溝渠配套建設齊全,涓涓水流灌溉農田。
公路和水庫為村里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村民孫本平投資了近80萬興建大堰攏、龍王沖兩座水庫,開展魚鴨混合立體養殖,兩座水庫預計每年能帶來約20萬的收入。水庫的建成使得當地初步形成了養殖產業。而捕魚、運輸等為其他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
路修通了,村民富了,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家。如今,400多個外出打工者中100多人已回村,其中郭永清、郭永紅兄弟承包了后沖水庫,做得紅紅火火,收入比在外打工時高不少。
嚴大平的辛苦換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2002年,三合村村級債務60萬元,水電路沒保障,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這個村人均年收入4800元。
嚴大平在病床上對妻子說,“三合村還不富裕,活著我沒有把三合村變富,死了也要看著大家把三合村建設好。”
吃飯不花公家錢
2002年的一個雨天,剛上任的駐村干部丁遠金前往嚴大平家拜訪,剛走進堂屋,便一腳踩進水洼里。原來,嚴大平家屋頂漏雨,加上土質地面坑坑洼洼,形成了一個個“地坑”。
“嚴書記,你這屋里頭也該修修了,這哪有個干部的樣子,屋外落大雨,屋里落小雨,看我這一腳的泥。”丁遠金說。嚴大平尷尬地搓了搓手:“屋里頭沒有錢”。他家一直住在這間破舊的老屋里。直到2008年,嚴大平家的新房才建起來,不少村民早已搬入新家。
嚴大平上任后,三合村的公務接待費用幾乎為零。領導來視察工作,他都堅持從自己的口袋里掏飯錢,始終堅持“吃飯不花公家錢”。人人都說嚴大平是個“憨書記”,為何不乘機陪著領導一起下館子,花著村里的錢又能拍領導的馬屁,何樂而不為呢?可是嚴大平沒有趁機占公家的便宜,因為他常常惦記著村里幾十萬的欠債、需要繼續修建的水泥路、計劃中的漫水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剛在農村推行的時候,許多村民不理解,覺得要是沒有生病,這錢就白交了。5年間,嚴大平一共幫226戶村民墊付新農合費用累計近四千元。有一位名叫朱文珍的村民沒參保新農合,可她患了肺癌,三萬多元的治療費用頓時成了壓在全家人身上的沉重負擔,發愁時,她得知,嚴書記悄悄為自己交了“新農合”,因此,到市里的大醫院看病,60%能報銷……
村民印象里的嚴大平:提著舊提包、騎著舊摩托車,匆匆往來于村民家。
如今,嚴大平躺在病床上,原本170多斤的人瘦得皮包骨頭。看到他,村民就會想起他說的那句話,“我拼命也要把三合村的天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