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的《在文學館聽講座》,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的院長王衛平教授,大家歡迎。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無論它是否名著,一旦經發表,它就進入了公共閱讀的領域。我們每一個讀者都會按自己的閱讀趣味、審美情趣對作品做出讀解。那么相應的另一個問題也就出現了,可能對作品會有曲解和誤解。那么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呢,對曹禺先生的戲劇,我們有很多的讀者,往往在閱讀上背離了作者的原意,出現了曲解和誤解。那么今天,我們請王教授給我們演講的就是《曹禺名劇的誤解、曲解和理解》。大家歡迎。
主講人:在座的朋友們都讀過文學作品,也都看過戲。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也不管你是學什么專業的,恐怕都有這樣的經歷。讀小說也好,看戲也好,看一場電影也好,看一出電視劇也好。那么看的過程中,或者看完之后,我們都在琢磨這個戲,這個電影,這個小說,它告訴我們什么?我們從中領會了什么?那么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也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恐怕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或者感受。就是有一些作品,我們的理解和原作者的理解一樣嗎?作家、創作家想告訴我們的,我們理解了嗎?或者說我們理解的,作家根本就沒想到,這些問題都是經常出現的。那么這個問題如果上升到文學和文學理論上來說就是對于藝術的作品的誤解和曲解的問題。這樣的例子,比較典型的往往發生在中外的名家身上。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從陶淵明到李白,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越是被曲解和誤解的作家和作品,往往這個作家或者這個作品,就越是深邃,越是內容豐富或者說是復雜的。因此從這意義上說,對于作品的誤解和曲解并非都是壞事。在中國現代作家的接受中,誤解曲解最典型的例子,小說家是魯迅,戲劇家大概就是曹禺。那么今天我就以曹禺早期的悲劇為例,對這樣一個問題作分析和解說。